2025年2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科普知识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会上表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将2025-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推动拓展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对重点人群有针对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提出,今年“每个城市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推进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的应用;全国举办超过5000场次国家和省市级专家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现在北京、上海、浙江等18个省份已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其他省份正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全力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
在答记者问环节,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提出问题:节假日过后,有些人出现晚上睡不着、白天起不来,睡眠浅、容易醒等睡眠问题,该如何自我调节,出现哪些具体情况时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黄薛冰回答了这个问题:节假日之后睡眠紊乱和节假日期间生活起居不规律,与打乱了大脑“生物钟”是有关系的。生物钟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身体当中像是红绿灯一样,调节我们的行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听这个生物钟的指挥,睡眠节律就会出现问题,出现睡眠紊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关键词推荐给大家。第一个关键词是规律。需要大概一周左右,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固定的时间起床,重新树立生物钟的功能状态。第二个关键词是收心。晚上所有的生物都已经进入了休息的状态,所以到了晚上,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剧烈的活动,比如跑步、体育锻炼,不要在睡前进行,这会让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影响入眠。其次也不要在睡前做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脑力活动,同样会让大脑皮层兴奋,不容易放松下来。还有一点提醒大家,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睡前玩手机,通过玩手机不知不觉睡着了。但是要注意到手机有蓝光,蓝光其实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帮助睡觉的天然物质,所以要尽量避免这些影响睡觉的活动。第三个关键词是自然。因为一说要收心,可能有的朋友在睡前早早到床上躺着,等着自己睡觉,这不叫收心,叫过度紧张了。要去保持自然,可能今天睡得好一点,明天可能梦做得多一点,这都是可以接受的,当我们自然而然的到了晚上,把自己交给黑夜,把我们的身体交给床,很多时候睡眠就会自动的自我调节。 以上说的都是没有进入障碍的状况,假如有进入障碍的状况就需要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怎么去判断是否进入障碍,有两个方面:一是睡眠的质量。比如第二天是否觉得解乏,睡得深沉不深沉。二是睡眠数量。怎么判断数量?如果出现上述说的睡眠问题,一周连续超过3天,而且持续3个月,两个3就可以判断性质足够严重。另外一方面,有主观痛苦或者影响到正常功能,这个时候就需要到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央广网记者提问:现在网上有很多心理测评的量表,请问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通过网上这些心理测评的量表获得的结果?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回答了这个问题:感谢提问。心理测量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我们用于测量的工具称之为量表。量表的制定必须遵守科学的方法,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定的方法。量表测评的目的是专业的心理健康的就业人员对于我们所服务的对象开展一定的心理状况、心理功能以及目前症状的一系列评估,我们需要更加清晰地去了解这些情况,所以要做评测。只有在了解了各方面、各维度的情况之后,我们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科学性地帮助到来访者。网上的心理测评工具绝大部分是“自评”工具,比如有性格测评、焦虑抑郁情绪的测评等,通过这些评定之后,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对自己当下的情绪有所了解。此外,网上的这些评估工具也可以用于一些广泛性的调研,比如我们要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的普查,用网络的这些评测工具,一是它很便捷,二是它的覆盖面很广,我们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快速地了解某一些特定的心理问题发生发展的状况。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这些网络评测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它缺乏专业性的评估流程。我们知道,在专业机构里的从业人员要对来访者进行评估,使用工具的时候要向评测者介绍评测的目的、工具使用的注意事项和评定的条目具体的内容,但是网络上的这些评测工具,我们可以看到它仅仅只提供一些非常简单的指导语,缺乏具有科学性、个性化的指导。所以,我们的评测和使用的人,在这些量表做完之后,他可能对条目的理解是错误的,或者不能够完全理解条目,导致测评结果不准确。二是我们也看到,这些测评工具往往没有办法很好的对心理状态作全面的评定。我们知道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重原因,是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的融合,我们的专业人员会根据评测的结果进行综合的评判。但如果我们在运用网络评测工具进行评测之后,只是对一个维度或者某几个特定维度进行单面化的评估,所以结果、价值性并不是很高。三是有些量表在网络评定过程中其实带有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导向,它们也不是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存在的目的是吸引更多流量、能够销售更多产品,这些量表非但不能够对我们的心理状况做很好地评测,反而有很多误导会产生。所以,对网络上心理测评的量表,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对待,要科学甄别,如果发现自己存在某些心理问题的倾向,我们建议大家能够及时地寻求专业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还有其他几位不同单位的记者提问,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宣布发布会结束, 并表明将持续就社会关注的问题和大家关心的问题作系列主题发布会,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
服务热线:
186-1245-2878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同善桥横街10号附2号1层
垂询电话:4006689092
E-mail:1021974188@qq.com
版权所有 成都心动力科技有限公司